您目前的位置: 首页» 工作动态

六年挂职路 难舍青海情

——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赴青海大学挂职教师李玉平

本报记者 王英桂 通讯员 郭永发 王栋

    ■我身边的好老师

    翻开青海大学对口支援工作的历史簿,一个个挂职干部的身影跃然眼前。其中,从2011年9月至今连续挂职6年,中组部、共青团中央第15、16批赴青博士服务团“优秀团员奖”获得者——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、博士李玉平,格外引人注意。

    回想起6年来在青海大学挂职的点点滴滴,李玉平的心里难以掩抑地涌动起阵阵涟漪。

    2011年9月,正值青海大学加强生态环境相关学科建设的关键期,41岁的李玉平离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,放下自己的教科研工作,也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,坚毅地走进青海大学,加入了生态环境工程学院的筹建工作中。

    生态环境工程学院建设初期,大量琐碎而繁重的基础性工作,李玉平与同事们忘我投入,埋头苦干,从学院内部环境建设入手,改善科研工作条件、明确学院发展目标、凝练学科专业发展方向、制订师资队伍建设计划、营造学术氛围,桩桩件件,顺序推进,有模有样。到2012年,这个仅30多人的学院竟拿到了4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。

   “虽然到青海大学只是挂职锻炼的性质,但我心里从没想过只在这里干一段时间就撤离。我把这一段经历完全当成了在青海的一次任职,是长久的,是需要沉住气静下心,踏踏实实干下去的。”李玉平说。

     2015年5月,在青海大学的迫切需求下,已经挂职3年多时间的李玉平再度延期,此后的3年时间里,调研、论证、与其他科研机构结盟……他的身后又是一长串坚实的脚印。他常说:“科学研究,不能局限在一地一校,哪里有科研需要,哪里就能成为我的科研中心。”

     6年来,李玉平协助学院获得资源生物学硕士点1个,实现了学院硕士点零的突破;申报获批专业2个,组织专家修订了学院4个专业培养计划和50余门课程教学大纲,优化了课程体系;完成了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程、教师考核细则等制度的修订完善。

     同时,他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,把工作从学院拓展到整个学校,先后完成了青海大学“211工程”和“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”等重大项目100余份文本的编制修改、论证申报工作;完成300余项教改、团队建设、平台项目的立项、检查或验收;参与编制审议了青海大学“十三五”科研发展规划、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“十三五”规划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赴青海大学年度对口支援协议等20余项;修订了青海大学人才引进、大学章程、职称评审等校院级20余项重大制度的建设;审议修订了20多个本、硕专业培养方案;组织和参与校院级学术报告座谈20余次。

     青海大学党委书俞红贤感慨道:“李玉平是一个有思路、有创新、不怕苦的优秀学术性专家。正是这些专家的人格魅力,感染并促使着青海大学每位老师爱岗敬业、开拓创新,促进青海大学的学科建设、师资队伍建设、管理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,实现了跨越式发展。”

     “6年的挂职经历,成了我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。在青大期间,想的是青大的事,做的是青大的事,已完全融入到了青大发展中,因为青大,青海已经成为我的第二故乡了。”李玉平感慨道。(李玉平博士现任青海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委副院长)

   转自:青海大学网站   来源:中国教育报